论坛资讯

秋季开学,从“口罩”良知说开来

昨晚,网络头条看到一则短视频,记述了武汉的盛夏,在公共场所,人人自觉戴口罩的一个个镜头。

微信图片_20200904114259.jpg

当闷热的火炉武汉,人们在火车站的震天广场、二字头敞开窗户的公交车上戴着口罩悠然自得的表情,笔者终于明显感受到一种逐渐体验到“口罩良知”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世界流行,二年后才能结束的后疫情时代,公共场所人人戴口罩,将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共卫生要求。形成公共场所备用口罩这个自觉行为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戴上口罩,增加了人们彼此的安全感,同时消除了一些心存担忧人们的恐惧感,也无疑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与亲近感。

当一社会特定行为成为公众普遍的一个习惯性行为的时候,应归功于良知的指引。

在全球化时代,也许公共场所的身边陌生人刚刚就从国外归来。而处在新冠病毒感染潜伏期的人,病毒几乎是不可能被检测出来的。

当一个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时,预防就成为最好的手段。公共卫生的最优先举措就是预防,染病了不得已才治疗。

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措施之一。这种预防作用不仅仅是生物学的意义,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恐惧症相伴流行的当下,戴口罩更是预防和治疗疫情恐怖症的心理学方法

古代圣贤对于良知有着明确的定义。

儒家集大成者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微信图片_20200904114304.jpg

心学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中:“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良知是人对外界事物观察后的感悟,也是人对于思想内部反省的重新认知。

在疫情流行的开始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于戴口罩有着本能的反感,但经过半年的疫病流行,现在西方人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也是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习惯。

昨晚一家人带着3岁多一点的小外孙女到江滩路边给逝去的祖先烧纸钱,想让她见识传统文化的中元节的仪式感。

外孙女说要戴口罩,外边有病毒。这么点大的孩子能懂什么?她就懂个良知之类的吗!

前天晚上我拖地做卫生到她的房间,她正在浴盆中独自洗澡玩耍,见我进来拖地,跟我说谢谢外公,我说为何要谢谢外公呀,她说外公帮她拖地在劳动。笔者不觉得她真正懂了礼貌与感恩,而是良知在指引着幼小的孩子在行动。

 

 

 

良知行动有利自己的,也有利他人的。

 

 

譬如小外孙女昨晚吃我给她买的香蕉,不吃完,剩下一小截丢掉,马上又要吃第二根,她妈妈教育她不要浪费她也不肯听。因为这个时候她还驾驭不了节约这个较为复杂的良知。

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领悟致良知,笔者觉得有点像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自我理论

微信图片_20200904114309.jpg
 

健康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别人教育,而是一种能获得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这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

而单纯依靠教育则往往让教育成为一种价值条件。

罗杰斯认为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它内化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

但此时问题就会发生: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如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

所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好的教育不是老师教育,而是通过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教育者的态度,激发同学们的自我教育。

而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同学们感悟良知、从而不断致良知。

致良知让同学们心中明亮而透彻,形成青少年儿童的健康自我。有了健康的自我,儿童就能应对一切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通过致良知而保持其心理健康和学习健康。

武汉的抗疫经验更多的源于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营造,通过党和政府与社会对百姓的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使人们感到温暖和满足,百姓的纯真和质朴就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公共场所自觉戴口罩就不成为难受的负担,因为良知告诉他这是有利健康的行为习惯。

当一个人心能静下来的时候,再热的天也可以变得没有热感了,但汗在照样流淌,良知不仅仅可以调整人们的心理,更通过心理的调整而调整人们的生理。

一个健康的全社会行为就在良知的指引下形成了。

中小学生的年龄正处在第二个逆反期,同学们在经历一个整整春季学期的在家学习,重新恢复到学校生活中,必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这其中必然有欢喜也会有遗憾的。

我们不妨从戴口罩的良知形成过程中去感悟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要符合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或许用致良知的方法或者罗杰斯的自我发展理论来指导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