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谈良知医疗及其建设标准(上)

作者:马恩详

 

医疗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衍生分化出若干的类别:

1、按医疗性质可分为基本医疗、特殊医疗;

2、按产品属性可分为公共产品医疗、准公共产品医疗和非公共产品医疗;

3、按医疗技术辐射的领域可分为疾病医疗、康复医疗、保健医疗和健康促进医疗;

4、按机构举办形式分为非营利性医疗和营利性医疗;

5、按患者付费方式有公费医疗、保险医疗和自费医疗;

6、按就诊方式又可分为预约医疗、及时医疗,也可以分为网络线上医疗和线下医疗;

7、按医疗管理机制还可以分为分级双向转诊医疗与自由诊疗性医疗。

……

繁杂的医疗分类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这个不变就是围绕着医疗服务的医、患、社会三方的利益与伦理规范这个总目标而设计医疗的具体形式,也就是围绕了医疗的初衷这个本原,其实用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传统简单名词“医疗良知”。按照良知来做医疗,一定是好的医疗方向。全社会用一句话去概括所有的医疗就不难让医者、患者、社会三方达成统一与共识,因而笔者认为真正的医疗改革应当是达成建设良知医疗这个总目标,这才是医疗本质的最终回归。

那么什么样的医疗才是良知医疗呢?或者说良知医疗建设应当有什么样的标准呢?笔者以为至少要有下列几点:

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疗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最为接近社会良知。中医虽然古老,但西方医学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与中医的整体医学理念相一致。因此医疗必须要遵循生物医学为基础、心理医学为依托,深入到社会医学中去,而不只是一个生物医学的面,如果只是这一个面,定然会产生过度生物医疗、浪费宝贵的生物医药资源,同时也可能让医疗价值长期处于一个低的物化水平,而难以发挥和展现医生及各专业医务人员的最为重要的医疗服务价值。当今的过度医疗与虚假医疗的局部泛滥正是医疗偏离了现代医学模式,误解与歧视社会及心理医学模式的价值,从而让医学不是完整服务于患者,而是部分服务于医药上游商家,医疗被医药商业所绑架,从而诱导出众多的贪腐管理者和拿灰色医药回扣而不安的医生个人。这种被医药业影响的医疗,渐渐成了良知被蒙蔽与积重难返的医疗。

顺从生命自然规律的生态医疗

良知是初心,是天人合一。作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其追求长生不老、无病无灾当然也是良知。但另一方面,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医疗的目标是治病救人,这个救字的含义不只是生物医学意义上的治愈,而是让病者的心灵不受疾病的折磨而过分痛苦,即使到死亡的那一刻,也能安宁祥和、坦然面对。其实,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魔的折磨,患者的良知多少会受到消磨与遮蔽,此时作为医者,要帮助患者唤醒良知,去除怕死求生的私欲,重回与疾病斗争的勇敢,客观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一个良知的心态,就能掌握自我医疗决策的主动权,并恢复一个清澈明亮的心境,这样即使环境有过度医疗与虚假医疗的趋势,也不太会发生在患者的身上。因而,现代医学伦理应当追求生态医学,顺其自然规律,注重医疗决策的个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从而恰当地运用环境医疗资源,而不应以满足个人向无限膨胀而又无效的诊疗私欲。如果社会大力倡导生态医疗观,就不会因为同情癌症患者而盲目迁就其过度消耗无效的医疗资源。把这些浪费的医疗资源用于癌症的研究,也许才是符合良知的。

适宜技术主导下的平衡医疗

医疗既有生产性又有消耗性,这就决定了良知医疗应当是适宜技术为主导。适宜技术是容易获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成本较低、价格低廉且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医疗技术。先进医疗技术对于哪些疑难疾病是需要的,但是确有诊疗科学依据的疾病诊疗,适宜技术者是应该优先使用的。然而全社会正面临着追求医疗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趋势,适宜医疗技术几乎不被推崇。医疗不是奢侈品,也不是生活消费品,医疗的公益性不容将医疗作为人的身份的标识物,因为在疾病的过程中,人的身份已经退缩到儿童心理状态,用医疗资源来标榜个人身份,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医生群体人格及价值的贬低。用医疗适宜技术的应用率来看医疗良知,有时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