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推广中医心理技术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推广中医心理技术
【编者按】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使得医疗健康行业,对心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旺盛。但是,主流的现代心理疗法属于西医心理技术,随着学术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内人士意识到,没有全人类都适用的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术。人是被文化塑造的,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是被他的本土文化塑造的,因此要增进他的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使用与其文化相适应的规律和方法。
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促进法》和《中医药法》均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法律规定,自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实施,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019年6月1日施行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心理治疗技术应用的中西医并重,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传统中医心理技术,一直是医院职业化管理团队心中的一个重要梦想。这不仅仅源于对于中医文化的钟爱,更是源于在传统文化心理学应用研究中对于中医心理技术系统性、实用性和疗效可靠性的深入了解。此文仅从中医文化的角度做一简要分析。
心药也是药,尤其是引药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大多还真是药,尤其是“引药归经”。
中医所说的“引药”,又称“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它们不仅与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伍应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
若在服用成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和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而药引子在大中医心理治疗中有另一番独特的作用。
如果药引子只是用来调动病家的心理依从性,则药引子常常不是医家所配制,而是要求病家自己去采集。古代以药为引子的中医心理治疗不乏经典的案例。如金代张从正编撰的《儒门亲事》和明末清初的《傳青主女科》均记载的医者让病家“煮石治妇人情志之病”的故事。
药引子用于心理治疗的基本作用概括有三点:
一是利用了东方人的大陆文化的象形思维特征,把心理疾病的治疗实物化,让病家认知到心理治疗的方法的可见性与现实性,从而以药来引导心理障碍的消除。
二是充分调动了病家对于疾病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病家对于心理障碍治疗的动机,从而增强心理治疗的效果。
三是以药为引的心理治疗,也能通过家庭煎中药过程中的药香之气熏陶家庭环境,形成一个全家协同心理障碍治疗的心理支持环境,从而强化家庭支持系统,这更加有助于心理障碍者从家庭成员中获得心理能量。
所以让病家去找药引子能成功引导家庭成员与病者产生良好的共情。
膳食之善促进心理健康
东西心理文化的差异也造成饮食文化的巨大区别。西方人追崇个人自由,聚会时喜欢自助餐;东方人崇尚集体,而喜欢桌饭团餐。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非常重视膳食疗法。
自古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及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分界线,古代医家将中药四性五味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中医对心病的治疗,也常常用膳食疗法,以此来改变患者的心情。膳食的“膳”字,从“肉”“善”音,人心善则心理健康,人心恶则心理障碍。所以膳食的膳字也传达了如何让心理恢复健康的诀窍,饮食之过程也是致良知的过程,行善去恶则食之有“味”,作恶失善食之乏“味”。
推拿按摩更能传达共情
与源于海洋文化观念思维的“君子动口不动手”西方心理咨询不同,中医心理治疗更强调了与患者身体接触的推拿按摩技术应用。推拿按摩不仅仅能让患者身体放松、产生舒适感,更能通过医者的穴位推拿与按摩,而与患者产生更加温暖体贴的共情。通过身体的12经络,引导患者心平气顺。通过中医的手法治疗,改变患者的“不通则痛”的状态,从而实现其“通则不痛”的终极目标。
推拿按摩手法其实是更好地发挥了医患双方的“身体间性”功能,通过在推拿按摩过程中的医患言语互动,而实现良好的共情。医者一边倾听一边施以有节奏且柔和舒缓的推拿按摩手法,让患者受到损害的心灵得到抚慰。一次又一次的推拿按摩全疗程,将医者无形的言语情志疗法融入到患者能切身感受到有形有力的推拿按摩手法之中,从而顺利实现患者的认知与行为改变直到恢复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意疗”显神奇
中医心理疗法亦称为“意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情志相胜法:是按五行相克的规律,采用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过亢的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神经症患者多见的情志为:怒、思、悲,当用普通心理疗法无效时,采用此法,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②阴阳相胜法:是根据阴阳属性的不同,多采用相反方向的调节,以打乱病人原有的病理节律。如气逆所致人体上部发生的病症,为了降逆,须选用恐吓的情感治之。因“恐则气下”,可镇上逆之气。又如,气血瘀结人体上部,为了行气破瘀,根据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选用怒的激烈情感治之。“怒则气下”气行则血行,瘀血随上逆之气而吐出,病渐转愈。另外用此法调节不良情感,在临床运用上有其广泛的实用性,值得借鉴。
③移情变气法:是通过语言、行为等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借以调整其逆乱气机使精神内守,而使疾病痊愈。此法适应病症较广,诸如健忘、呕吐、胸痛、消渴、心痈等疾患皆可选用。但在做症状转移或症状转换时,要注意转内病为外病,转重症为轻症,转要害部位之症状至非要害部位。
④祝由法:系祝说发病原由,解除或减缓病人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以治疾患。重点在于暗示,以激发人体本能的祛病愈疾能力,然而它又不同于暗示法,它要“祝说病由”。用于治疗某些情志痪患和躯体疾病。要求施术者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且术前必须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古人给祝由涂上神秘有时甚至是迷信的色彩,目的在于取信于人,以动其神。本法适用于病之轻浅者,倘重症不宜单独使用。同时医生应严肃认真,使患者深信勿疑。
传统文化技术不可或缺
传统儒释道文化中也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这些技术也可以纳入到中医心理技术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体系中来,从而形成完备的中医心理技术。譬如气功治疗、传统音乐治疗、中国道家认知治疗、佛教心理学、汉字自由联想心理分析、致良知心理治疗、无障碍心理技术、民俗心理治疗等等。
中医伦理更富有人性
中医治病往往是始于自己的亲人,再传播到熟识的人,再进一步传播到不认识的患者,这是一种更能让人信服的治疗,是口碑医疗。而西医伦理规范却限制与医者给熟悉的人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这背后不乏资本逐利的影子,同时也让口碑传播受到限制。中医心理治疗的伦理更富有人性。
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是从建立关系开始,不太适应大陆文化群体急切求医、追求疗效的就诊心理;而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中医心理则是从患者所关注的疗效开始,以药为引,用药打开患者的心障之门,从而让医者的言语疗法畅通无阻。
为此,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联合医院职业化管理网与国内权威机构合作,率先开发了中医心理技术(中医心理师)培训课程体系,践行国家倡导的“中西医并重”的一贯国策,为中医心理技术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做出应有的努力。